來工地不久,我發(fā)現身處三處這個大集體挺溫暖的,雖然條件清苦,卻讓我體會到濃濃的親情和感動。
那一日,我吃過午飯后和工地上一個同事楊靜閑聊,聊起了她的婆婆。她說:“媽媽現在腿腳不靈活、行動不便、精神又有點恍惚,一個人沒事就躺在床上。上次回家看她時,老人家看著我叫的是她兒子名字,我當時心里很難受,老人家連我和她兒子都分不清楚了。我準備把她接到工地上來照顧。”我當時心想,工地上條件各方面遠不如家里,為什么要接到工地來照顧,便說:“他們家還有沒有其他姊妹嘛?” 靜姐平靜地說:“有,他們姊妹各忙各的事,只能由我們來照顧了,我5月份就回去接她。”我感慨地說:“靜姐,你真孝順,把婆婆照顧得這么周到。”她平靜地說道:“自己的長輩,應該的。她一個人在家,我們也不放心,接過來我們每天可以陪她走走,說說話。”從這短短幾句樸實的話語中,我深受觸動。楊靜的丈夫陳斌是三處的施工員,工作忙起來了,累是不說的;楊靜作為家屬在食堂幫忙,工作也不輕松。他們要把陳斌的媽媽接到工地上來照料,給我更多的是感動,就像這4月的陽光一樣溫暖。
羊羔跪乳、烏鴉反哺的故事不斷會出現在我的身邊,雖然他們都是很平凡的人,但他們并不平庸。他們積極、樂觀、善良、孝順,他們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動了我。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媽媽,我來筠連后溝水庫這個工地之前,我還真的是從未離開過媽媽的視線;來工地后,媽媽每天打電話噓寒問暖,我才發(fā)現我從未離開過媽媽的牽掛。我們從哇哇墜地開始,母親就為我們操勞:教我們咿呀學語、拉著我們小手蹣跚學步、送我們上幼兒園、教我們做人的道理、陪伴我們上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……母親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,讓我們漸漸長大。想起媽媽兩鬢間的絲絲銀發(fā),心里覺得酸酸的。都說不養(yǎng)兒不知父母恩,小時候我們的小手拉著媽媽,媽媽就是我們的保護傘;長大后我們就應該用有力的胳膊攙扶著媽媽,做她的拐杖!
母親節(jié)快到了,我想大聲對媽媽說:媽媽,我愛你!愿您每一天都開心!愿戰(zhàn)斗在水利施工第一線的所有水利建設者的母親,愿天下的母親們永遠健康、快樂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