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在《中國好聲音》第三季第四期中,來自湖北的貨車司機李致賢,演唱了一首《我最親愛的》,嘶啞的嗓音,征服了那英和齊秦。節(jié)目中李致賢透露自己有兩個身份,白天是一名貨車司機,因熱愛音樂,他放棄晚上的休息時間,到酒吧帶班駐場,對音樂的執(zhí)著讓現(xiàn)場不少觀眾及導(dǎo)師感動。特別是他說了一句話讓我深深地記在心底,他說:“白天是為了活著,晚上是為了生活”。李致賢的這句話耐人尋味,引人遐想。
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,奮斗的青春用實際行動來詮釋。那么你選擇怎樣的態(tài)度,是活著?還是生活?
我每天上班經(jīng)過資陽西門的鐵路橋下,經(jīng)常有一些賣菜的農(nóng)民,特別在周末較多,有一位老婆婆經(jīng)常會遇到,她花白的頭發(fā),牙齒全部掉光了,帶著假牙套,穿著很樸素,聽力不太好,隔三差五的會看到她像上班一樣守在地攤前,賣的都是一些時令蔬菜,如這段時間的蘿卜、茄子、佛手瓜等等,數(shù)量、種類都不算多。記得第一次在她那兒買菜是中午下班路過,當時天空中稀疏飄著點兒細雨,估摸著會越下越密,看到瘦小而柔弱的她在雨中守著她那所剩不多的菜,心中便有些許的心疼。于是,我選擇了買她的菜。心想:給她的菜買得差不多了,她就可以早些回家。哪知,在我象征性地和她談好價格,規(guī)勸她早點回去,免得雨下大了時,她笑著說:“沒事兒,我女兒就在附近開了一家電腦店,我也不愿意把剩下的菜帶回去,由于老婆婆聽力不太好,讓我?guī)退螂娫捊兴畠喊褯]賣完的菜拿去……。
后來,我只要見到她賣菜多多少少都要買些,一來二往便熟絡(luò)了。原來老婆婆姓劉,七十多歲了,那些菜都是她自己開荒種的。其實劉婆婆家境還可以,并不缺少這點賣菜的錢。劉婆婆的先生是一位鄉(xiāng)村小學退休教師,他有一兒和一女,女兒是電腦店老板,兒子在事業(yè)單位上班。兒女曾多次勸劉婆婆不要這樣辛苦自己,可劉婆婆就是不聽。前幾天我問她,我說:“這么大年紀了每次都賣的菜不多,還得轉(zhuǎn)幾次車過來賣,有時還不一定能賣完,為什么要這么辛苦呢?”可她的回答卻讓我感動。劉婆婆說:“我賣一年的菜也沒多少錢的,但是收了菜來這里叫賣,我就覺得開心。人活著開心就好,我也想過不再擺地攤賣菜,可心里就是惦記著,放不下,哪天,我要真不來的話,也許我就活不長了?!?
由此我便聯(lián)想到自己對待生活,對待工作的態(tài)度,曾有一位長輩這樣對我說過:“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,那么你會很開心很主動;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(wù),那么你會覺得痛苦?!被钪埠?,生活也罷,往往是我們的態(tài)度決定了我們快樂與否。
在一本書上看到很形象的描繪與比較:同樣都是石匠,同樣在雕塑石像,他們的收入都一樣,如果你問他們:“你在這做什么?”他們中的一個人可能就會說:“你看到了嘛,我正在鑿石頭,鑿?fù)赀@塊我就可以回家了?!边@種人永遠視工作為懲罰,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個字就是“累”。另一個人可能會說:“你看到了嘛,我正在做雕像。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,但是酬勞很高。畢竟我有太太和四個孩子,他們需要溫飽。這種人永遠視工作為負擔,在他嘴里經(jīng)常吐出來的一句話就是“養(yǎng)家糊口”。第三個人可能會放下錘子,驕傲地指著石雕說:“你看到了嘛,我正在做一件藝術(shù)品?!边@種人永遠以工作為榮,以工作為樂,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句話是“這個工作很有意義”。
是的,如果你賦予工作意義,不論工作大小,你都會感到快樂,都會產(chǎn)生樂趣。如果你不喜歡做的話,任何簡單的事都會變得困難、無趣。
故此,我深深體會到生活源于活著的態(tài)度。不活著就不能生活,不很好的活著就不能很好的生活。活著并不等于你生活得很美好,只是活著的態(tài)度至關(guān)重要。